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昆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与农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课程包括昆虫的形态、生物学、生态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类植物害虫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具体的防治技术措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昆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技能。
- 昆虫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一、昆虫学在农业生产中所处的位置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为害造成产量损失。为害各种植物的害虫种类很多,每年防治害虫需投入大量的农药,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给害虫防治增加了难度。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影响消费者健康,也阻碍了大宗农产品出口。因此,保护植物不受害虫为害,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对于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
昆虫学(包括农业昆虫学和园艺昆虫学)就是研究植物害虫的发生规律
及防治技术,保护植物不受害虫为害,获得优质高产。
二、昆虫纲的一般特征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种类繁多,已知有100多万种,约占整个动物数量的3/4。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左右对称,具有外骨骼的躯壳,身体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有些体节具分节的附肢,循环系统位于身体的背面,神经系统位于身体腹面。昆虫纲除具有以上特征外,还表现在:
(1)成虫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有3 对胸足,一般还有两对翅;
(4)腹部大多数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具外生殖器官;
(5)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变态。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重点: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各个体段上的器官构造
一般:头部的分区、胸、腹部、翅的基本构造
第一节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一般:体躯的一般构造
识记:昆虫体段
昆虫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每一环节称为一体节。在昆虫整个生活史中,由于体壁发生骨化,而末骨化部分则形成膜质区,这个膜质区称为节间膜,骨化部分成为体节。昆虫体节按其功能分别集合成头、胸、腹3个明显体段。
头部由6个体节组成,表面无分节痕迹,除具有取食用的口器外,还有感觉用的眼和触角,成为昆虫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生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一般各生有一对翅,所以胸部是运动中心。
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及尾须,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这一体段,所以腹部是昆虫营养和生殖中心。
第二节 昆虫头部
头部是昆虫第一体段,位于最前端,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0-3个单眼、一个口器。
重点:昆虫头部的附器
一般:昆虫头部的一般构造、昆虫的头式。
识记:昆虫头部的附器 ,昆虫头部的一般构造和头式。
蜕裂线:一条呈人字形的线条,是昆虫脱皮时头壳裂开的地方,完全变态昆虫多已消失,只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期还有全部或部分保留。
沟:是体壁向内折陷,而在外表留下的缝,叫做沟。内陷面向内突出的部分叫做内脊。头壳上的沟的数目和位置,在各类昆虫中变化很大,最常见的有以下几条沟:
1、额唇基沟:横沟,位于口器上方,两上颚基部前关节之间,它是额和唇基的分界线。额与唇基合称额唇基区。
2、额颊沟:纵沟,两沟之间为额,两侧为颊。
3、颅中沟:位于蜕裂线中干,由次后头沟向前伸的一条纵沟,常超过蜕裂线分叉处。这条沟具内脊。蜕裂线没有内脊且色浅。直翅目昆虫无此沟。
二、头部的形式
昆虫的头部根据其口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以下三种头式。
下口式:口器位于头部的下方,头的纵轴与身体纵轴垂直。
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口器的方向和身体纵轴方向几乎一致,这种口器便于取食前方的猎物。多为肉食性昆虫,如步甲,草蛉幼虫等。
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后方,口器着生方向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这种口器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汁液如蚜虫,蝽象,叶蝉等。
三、头部的附器
触角
触角的构造:
(1)柄节:触角基部一节称柄节,较粗大。
(2)梗节:触角的第二节称梗节,一般比较短小,有的昆虫,如雄蚊在这一节上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器,称为江氏器,有听觉能力。
(3)鞭节:第三节,此节变化最大,分为几个到几十个亚节。但同一种昆虫内一般有固定的数目。
触角的类型:昆虫的触角,不同种类,不同性中别变化很大。因此可用于分类和鉴定。根据触角变化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1-6)。
丝状:蝗虫、蝽象、天牛等。
刚毛状:短小,基部1-2节较粗,鞭节细似刚毛,如蝉。
串珠状:鞭节各节近似圆球形,大小相似如串球,白蚁。
锯齿状:鞭节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形似一张锯条,叩头虫、芫菁。
梳齿状:鞭节向一侧突出成梳齿状,形似梳子,豆象。
双栉齿状(羽毛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地老虎。
环毛状 :各节有一圈毛,雄蚊。
棍棒状或球杅状:顶端数节膨大 ,蝶类。
锤状:似球杅状,但端部数节骤然膨大成锤状,皮蠹。
鳃叶状:末端扩展成叶片,互相重合似鱼鳃,金龟子。
膝状或肘状:柄节长,鞭节短小,鞭节各节大小相似,蜂。
具芒状:触角短小,鞭节膨大仅一节,上有刚毛状触角芒。
触角的功能:触觉和嗅觉。
(二)口器:各种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在构造上有种种不同的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吸收式口器按其取食方式又可分为,把口器刺入植物或动物组织内取食的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和吸收暴露在植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这些类型口器均由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构造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舌和下唇五个部分组成。
上唇:是连接在唇基下方的一块横形骨片,形成口器的上盖,可以防止食物外落,如果前缘中央凹入,凹入的地方称中缺切。上唇外壁骨化,内壁柔软,具有毛和味觉器,称内唇。上唇内部有肌肉,可以向前后活动。
上颚:在上唇之后,由头部一对附肢演化而来,一对坚硬的块状物,象高等动物的牙齿,端部具齿,可以切断食物,称切区。基部粗糙可磨碎食物称为磨区。上颚具有来自头部的强大肌肉,可以左右活动,可撕裂切断,蛅蛀和磨碎食物。
下颚:一对,位于上颚之后,也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来。由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五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辅助上颚取食,下颚须有嗅觉和味觉功能。
下唇:在口器的最后面,也是头部的附肢,构造与下颚相似,但左右已愈合成一片,可分为后颏,前颏、中唇舌、侧唇舌和下唇须五个部分。下唇的前颏部分可以前后左右活动,下唇须也可以活动,而且具有感觉作用。
舌:位于口前腔中央,是一个狭长的囊状构造,表面有许多毛和味觉突起,有味觉和运送食物、吞咽食物的作用。舌的底部有唾液腺开口,唾液由此流入口前腔,所以舌和下唇间的空隙称为食窦。
咀嚼式口器为害特点是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可造成叶片缺刻、孔洞,或把叶片全部吃光,也有潜入叶内表皮下串食的,还有可以蛀入茎杆或果实内部取食,也可以在地下咬断根、近地面的茎基部,造成整株死亡、可咬食种子、块根块茎等。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目、鞘翅目、脉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膜翅成虫和叶蜂类幼虫。
刺吸式口器:上下颚特化成针状的口器,下唇延长成喙,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称为食窦唧筒,也称咽喉唧筒。
以蝽象口器为代表:下唇延长成喙,位于头部的前端,向后伸,蔵于头部之下及胸足之间,喙的背中部凹陷成一条纵沟,沟内包蔵有一对上颚口针和一对下颚口针,两上颚口针是主要的穿刺工具,两下颚口针经常嵌合在一起形成抽吸汁液的食物道和唾液腺相通的唾液道 ,上唇退化变成一块三角形的小骨片,紧贴在喙的基部。
取食时,口针进入植物组织后,唾液通过下颚口针的唾道注入植物组织内,并借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的抽吸作用,将汁液通过食物道吸入肠内。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常表现为退色、斑点、卷曲、皱缩、枯萎或畸形,有的昆虫在为害时还能传播病害。
锉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特有,口器呈鞘状短小的喙,由上唇和下唇组成,内藏舌和左上颚及一对下颚,它们形成三根针,右上颚消失,或极度退化不形成口针,左上颚较粗大是主要穿剌工具,两下颚口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间形成唾液道,取食时先以上颚口针剌破植物表皮,然后以喙端密接伤口,靠唧筒的抽吸作用吸取植物汁液。
虹吸式口器:是蛾蝶类成虫所特有的一类口器,特点是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内壁有纵沟,两外颚叶嵌合成食物道。除三节的下唇须外,其它部分均退化或消失,这类口器一般不对植物造成伤害。只有吸果夜蛾喙管末端锋利,能剌破成熟的果皮吮吸汁液,造成伤害。
舐吸式口器:这类口器为蝇类成虫所特有,特点是下唇发达,末端为两个半园形的唇瓣,唇瓣上有许多环沟与食管相连,取食时唇瓣伸展如盘状,贴在食物上,借抽吸作用将汁液或半流体食物吸入食管内,这种口器除下颚须保留外,上颚和下颚的其余部分已消失。
幼虫的口器:有些昆虫的幼虫与成虫的食性不同,口器类型也不同。
鳞翅目幼虫口器:咀嚼式,下颚、下唇和舌形成复合体,顶端有一突出的吐丝器。
叶蜂类幼虫口器:咀嚼式。
蝇类幼虫口器:上颚特化成口钩,其余部分退化或消失。
了解昆虫口器构造类型在实践上的意义:可依被害状判断昆虫口器,选用药剂。
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
重点:足的构造、翅的连锁
一般:胸部的构造、足和翅的类型
识记: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昆虫胸部的附肢、昆虫的翅。
胸部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胸部由背板、腹板、侧板构成。
足的基本构造:
1、基节:与身体相连,可自由活动。
2、转节:常为最小的一节,一般只有一节,位于基节和腿节之间。
3、腿节:是第三节,也是最大的一节。
4、胫节:细长,常有成行的剌,末端有距,其形状和数量常作为分类的特征。
5、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各节常有变化,如蝼蛄的跗节呈齿状,蝗虫跗节下面长有跗垫。
6、 前跗节:由一对爪和一个爪间突组成,有的昆虫爪下面还有爪垫。
足的功能与类型:是运动器官,但有的昆虫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足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步行足:足的各节变化不大,适于行走,如叶甲、步行虫、蝽象等。
跳跃足:腿节粗大,茎节细长,如叶甲、蝗虫的后足。
开掘足:胫节扁宽有齿,跗节也常具有齿。如蝼蛄。
捕捉足:基节伸长,腿节腹面有槽,槽的边缘有剌,胫节的腹面也有剌,弯曲时正好嵌合在腿节的槽内,似折刀,适于捕捉其它昆虫,如螳螂。
游泳足:足扁平,边缘长有长缘毛。如龙虱。
携粉足:胫节末端扁宽,外侧有凹槽,形成花粉篮,第一胫节膨大,形成花粉刷,适于采集花粉。
昆虫的翅:
昆虫的翅是由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昆虫成虫期一般有两对翅,也有的具一
对翅。
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多为三角形,有三条边,前缘、外缘和后缘,可分为臀前区、臀区、
腋区、轭区。
翅脉:翅面上的网状构造
脉序:翅脉的数目与排列方式称脉序。
纵脉和横脉。从翅的基部到翅缘的脉称为纵脉, 连接两纵脉之间的脉,称为横脉。
翅室:翅面被翅脉分成了许多小区,称为翅室。被翅脉包围的小区称为闭室,一边开口在翅缘的称为开室。翅室的名称根据前面的纵脉来命名。鳞翅目昆虫的中脉基部常中断形成一个较大的翅室,特称为中室。
翅的连锁:有些昆虫在在飞行时,后翅挂在前翅上以使飞行时前后翅一致,
这些构造统称为翅的连锁器。连锁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翅轭:前翅后缘有一指状突起。如蝙蝠蛾。
翅缰:后翅前缘有一至数根刚毛状突起。一些蛾类。
翅抱:后翅肩角发达。如蝶类。
翅钩列:后翅前缘有一列向上弯的的小沟,蜜蜂。
卷褶:前翅后缘向下巻,后翅前缘向上巻,蝉。
翅的功能与类型:
膜翅:翅膜质,有明显的翅脉。蜂类所特有。
鞘翅:翅的质地角质,翅脉退化。金龟子、天牛类所特有。
半鞘翅: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蝽象所特有 。
鳞翅:翅膜质,翅面上布满鳞片。蛾蝶类所特有。
毛翅:翅膜质,翅面密生细毛。石蛾翅。
缨翅:翅膜质狭长,边缘上着生大量细长毛。蓟马所特有。
覆翅:翅革质,半透明,有翅脉,具飞行和保护作用。蝗虫所特有。
平衡棒:棍棒状,具平衡作用。蝇类所特有。
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
重点:外生殖器官的构造
一般:腹部的节数及附肢数目
识记:昆虫外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 昆虫腹部的附肢。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一般9-11节。腹节的构造较简单,只有背板和腹板。节间以膜质相连,称为节间膜。是农药较易进入的部位。腹部第一至七节(雌性)或八节(雄性)称为内脏节,成虫期无附肢,1-8节各有一对气门。腹部第八节和九节(雌虫)或第九节(雄虫)因着生生殖器官称为生殖节,生殖节后边的节称为生殖后节。其中有些昆虫着生有尾须,有的昆虫没有尾须,腹部未端着生有肛门,其背板称为肛上板,两侧称为肛侧板。
雌性外生殖器官:雌虫的外生殖器官即为产卵器。着生于腹部第八、九节的腹面,其形状和构造因种类不同而异,一般由3对产卵瓣组成,即腹产卵瓣,内产卵瓣和背产卵瓣。生殖孔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之间的腹面。根据产卵器的形状和构造,可以了解害虫的产卵习性和方式,从而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雄性外生殖器: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两部分。抱握器为第九腹节附肢特化而成。各种昆虫雄性外生殖器官高度特化,是分种的重要依据。
幼虫的腹足: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的幼虫在腹部都有行动用的腹足。鳞翅目幼虫通常有5对腹足,着生于第三至六和第十腹节上,第十腹节上的一对又称臀足。腹足呈筒状,末端具趾钩。膜翅目叶蜂的幼虫从第二节开始有腹足,一般6-8对,腹足末端无趾钩,可于鳞翅目幼虫区别。
第五节 昆虫的体壁
重点:体壁的基本构造与功能,体壁与杀虫剂的关系。
一般:体壁的色彩。
识记:体壁的基本构造。
理解:体壁的功能,体壁与杀虫剂的关系。
体壁的作用: 昆虫体躯被坚硬的一层组织包围着,这层组织称为昆虫的体壁。其作用有:保持体形,着生肌肉,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体壁上还着生各种感觉器官,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昆虫体壁构造:昆虫体壁由内向外分为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表皮层又
由内向外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上表皮由内向外分为脂腈层、蜡层和护蜡层。
(一)底膜:底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面的一层薄膜,厚度为0.5微米左右,由血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成分为中性粘多糖,起着与血腔分隔的作用。
(二)皮细胞层:是体壁中唯一的活组织,由单层细胞组成。皮细胞有活跃的分泌机能,表皮层就是皮细胞层的分泌物。在皮细胞层中,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腺体,如唾腺、丝腺等,还有的细胞特化为刚毛、鳞片、刺、距等。
(三)表皮层:是非细胞性组织,具有不透水性和防止有害物质侵入的特性,它可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
内表皮:柔软色浅,主要含几丁质和蛋白质。内表皮能被脱皮液消化溶解。
外表皮:坚硬色深,由内表皮转化而来,主要含几丁质和蛋白质,其蛋白质在多元酚氧化酶和酪氨酸的作用下成为鞣化蛋白,也称为骨蛋白。
上表皮:由脂腈层、蜡层和护蜡层组成。有的昆虫在蜡层和护蜡层之间还有一层多元酚层。
脂腈层为降色细胞分泌物,主要成分为脂蛋白复合物,它具有抵抗酸类腐蚀的能力,也不溶于有机溶剂。
蜡层主要含碳氢化合物和酯类,蜡分子排列紧密而整齐,可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外部水分的侵入。如用适当高温或有机溶剂处理,扰乱蜡分子排列,就可使虫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引起昆虫死亡。用惰性粉所以能杀死仓库害虫,就是因为昆虫体某些部分的蜡层磨损而失水造成的。
护蜡层是体壁最外面的一层,主要成分是类脂、鞣化蛋白和蜡质,具有保护蜡层的作用。
昆虫的体色:昆虫的体色变化很大,有的还会随季节或环境变化,可分为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我们看到的即是这种混合色。
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体壁上常有覆盖物(如鳞片、刚毛和蜡粉等)及护蜡层,对杀虫剂的进入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使用杀虫剂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昆虫在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覆盖物多少不同,幼龄期比老龄期体壁薄。昆虫脱皮时由于外表皮未形成,药剂容易进入体内。昆虫体躯不同部位的厚度也不一致,节间膜、侧膜和足的跗节下面体壁薄,感觉器官下面与神经相连,药剂容易进入体内。
第三章 昆虫的内部器官
重点: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功能
一般:内部器官系统的基本位置
第一节 体腔的分区和内部器官的位置
一般:内部器官的位置。
内部器官的位置见第一章中“节肢动物们的特征”
- 消化系统
重点: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理解:消化道的功能
消化道的基本构造:昆虫的消化道是一条从口到肛门的管子。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中肠之间外有胃盲囊,内有贲门瓣为界划分,中肠与后肠之间外有马氏管,内有幽门瓣为界划分。
消化道的功能:昆虫的食性非常复杂,几乎所有植物均可作为昆虫的食物。昆虫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主要在中肠进行,前肠起磨碎和贮存作用,后肠起吸收水分作用。各种昆虫因其摄取的食物不同,肠内的酸碱度也不同,但同一种昆虫肠内的pH值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取食不同植物而有较大的变化。昆虫一般在低龄期比老龄期pH值低。多数蛾蝶类幼虫的中肠pH值一般在8-10间,而一些金龟子的中肠液是偏酸性的。昆虫碱性胃液对细菌产生的伴孢晶体有较强的溶解能力,但对菊酯类农药有较强的抗性。
第三节 呼吸系统
重点:呼吸器官的基本构造
理解:呼吸系统的基本构造
呼吸系统的基本构造:昆虫是靠气管呼吸的,氧气由气管直接送到身体的各器官。呼吸系统由气门、气管和微气管组成。微气管分布到各组织的细胞之间或细胞内,将氧气直接送到昆虫身体的各部分。
气门开口于身体的两侧,圆形或椭圆形,一般具9-10对,即前胸或中后胸一对,腹部1-8节上各有一对。气门孔口有筛板或毛刷遮盖,是过滤机构,能阻止灰尘及其它外物进入虫体。气门具有开闭机构,能调节气流和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气门一般具有拒水性,水不易进入体内,但油类物质较易进入。
第四节 循环系统
一般:循环系统的构造
识记:循环系统的构造
昆虫的循环器官是背血管,位于体腔的上方,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是一个简单的管子,称为大动脉,后部是心脏。血液在体腔内作定向的循环。
第五节 排泄器官
一般:排泄器官
识记:排泄器官的功能
昆虫的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马氏管呈盲管状,一端游离于体腔内的血液中。不同种类昆虫马氏管的数目不同,如蚧类只有2条,鳞翅目多为6 条,蜂类有150多条,直翅目昆虫可达300多条。
排泄作用主要是将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使昆虫体内保持正常的生理环境。这些废物主要有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尿酸和铵盐等。
- 生殖系统
重点: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
理解: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与各部分功能
雌性内生殖器官: 雌性生殖器官由一对卵巢、输卵管、受精囊、生殖腔和附腺组成。卵巢由若干卵巢管组成。
雄性内生殖器官: 雄性生殖器官由一对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
阳茎和生殖附腺组成。
- 神经系统
重点: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分泌器官及所分泌激素的作用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昆虫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主要的神经系统,包括脑、咽喉下神经节和纵贯腹血窦的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一般具有11个神经节,胸部3个,腹部8个。神经节均有神经通到体壁真皮层,连接各种感觉器官,如感受器、味觉器、嗅觉器和听器等。中枢神经系统可控制肌肉的运动,接受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也称内脏神经系统。它分部到呼吸、消化、循环、生殖等内部器官上,有协调虫体内环境、控制内脏的收缩和蠕动作用。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是神经原。一个神经原包括一个神经细胞和由其生出的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分出的主支称为轴状突,轴状突的分支称为侧支,轴状突和侧支再分为端丛。
神经传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最基本的过程是反射弧。即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的兴奋,将冲动经联系神经原传给中枢神经,再由联系神经原把冲动传导到运动神经原,运动神经原使相应的反应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活动。感觉神经原与联系神经原之间并非直接连接,而是在脑内或神经节内形成突触,突触中间有一定的间隙,传导是由乙酰胆碱来完成的。靠乙酰胆碱才能把冲动传导到另一神经端丛,完成传导作用,冲动传过后,乙酰胆碱很快就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为胆碱和乙酸,使神经恢复常态。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就是破坏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造成神经冲动不能停止而死亡。
第八节 分泌器官
昆虫的分泌器官可分为两类,内分泌器官和分泌外激素的腺体,内分泌器官控制生长发育、变态、滞育、生殖、变态等。外激素腺体分泌外激素,外激素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昆虫内分泌器官主要包括脑神经分泌细胞、咽下神经节、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等。昆虫脱皮主要受3种激素控制:由脑神经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脑激素;由前胸腺分泌的脱皮激素;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昆虫脱皮是先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脑激素激发前胸腺分泌脱皮激素激发昆虫脱皮,脑激素激发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抑制昆虫脱皮,使昆虫体内组织保持原来形态。
- 昆虫的繁殖和发育
重点:昆虫的生殖方式 昆虫的生长发育
一般:昆虫的习性
第一节 昆虫的繁殖方式
重点:昆虫的生殖方式
识记: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昆虫通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不经交配或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
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产下,而在体内孵化后直接产出幼体。
多胚生殖:有些寄生蜂类,一粒卵可以发育成两个以上新个体,有的可达2000个以上,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多胚生殖。
- 昆虫发育与变态
重点:昆虫的发育和变态方式
识记: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昆虫发育阶段的划分与变态类型
昆虫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胚胎发育阶段和有胚后发育阶段,由卵发育开始至幼虫孵化阶段称为胚胎发育;由幼虫孵化至成虫性成熟为止称胚后发育阶段。
昆虫由卵发育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常见的两种变态类型如下。
不全变态:昆虫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其幼虫常称为若虫。
半变态,即幼体水生, 成虫陆生,幼体称为稚虫,如蜻蜓。
过渐变态,即若虫在变成蛹之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类似蛹的时期。
完全变态或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虫期,翅在体内发育,幼虫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与成虫不同。
卵:昆虫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卵期:卵从产下到孵化所经过的时间称卵期。
孵化: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之后,幼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
初孵幼虫:从卵孵化到第一次脱皮前称第一龄幼虫。
龄期: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幼虫类型常见三种
多足型:即有3对胸,还有2-5对腹足。
寡足型:即只有三对胸足没有腹足
无足型:没有胸足和腹足。
蛹期 :
末龄幼虫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缩短身体呈静止状态,称预蛹。预蛹脱皮变蛹,称为化蛹。从化蛹到变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蛹期。蛹期是昆虫生命活动中易受敌害和环境条件影响的时期,是消灭害虫的有利时期。
蛹常见有三种类型
被蛹:触角、翅和足紧贴蛹体
裸蛹也称离蛹:触角、翅和足不紧贴蛹体能活动。
围蛹:未龄幼虫脱的皮围着里面的离蛹。
成虫期 :
羽化:全变态昆虫蛹或不全变态昆虫末令若虫脱皮变成虫称为羽化。
补充营养:成虫的主要任务是繁殖后代。有些昆虫羽化时性腺已经发育成熟,不再需要取食便可交配产卵,产卵后成虫不久死亡。但也有些昆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还需要取食以供应其卵巢发育所需营养,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
性二型现象:成虫阶段有些昆虫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外形,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多型现象:有些昆虫同一性别间外形也存在着不同,称为多型现象。
第三节 昆虫世代和年生活史
重点:昆虫世代的含意
理解:昆虫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昆虫从卵开始发育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年生活史:指一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及各世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情况,称为年生活史。它包括越冬虫态和场所,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每代各虫态发生的时间和历期,越冬越夏的时间,发生与寄主植物发育阶段的配合等。一年一代的昆虫,年生活史包括一个世代。一年多代的昆虫,年生活史包括多个世代,两年或多年完成一个世代的昆虫,生活史则需两年或多年才能完成。凡上一年产的卵或出现的幼虫、蛹经过越冬后都称为越冬代。
第四节 昆虫的主要习性
一般:昆虫的习性
理解:昆虫的主要习性
昆虫的主要习性
假死性:有些昆虫具有假死性,一遇惊扰即坠地假死,如金龟子、猿叶虫等,人
们可以利用昆虫的假死性捕杀害虫。
趋性:有些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源有趋向运动或背向运动,称为昆虫的趋性。在害虫防治中可以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或诱饵诱杀。
群集性:有些昆虫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群集性。
迁移性:当大量个体分散转移时称为扩散,如果大量个体成群转移到较远的另一新地区称为迁飞,如粘虫、东亚飞蝗等。
第五章 昆虫分类
一般:昆虫分类的意义和一般概念,各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 昆虫分类的意义和一般概念
理解:昆虫分类的意义和一般概念
- 昆虫纲分目
理解:昆虫纲各目的区别
- 直翅目
识记:直翅目昆虫的特征
本目昆虫主要应掌握触角、口器、足、翅的类型及外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变态的类型。以下各目均按此项要求复习(本文中略写)。
第四节 半翅目
识记:半翅目昆虫的特征
第五节 同翅目
识记:同翅目昆虫的特征
- 鞘翅目
识记:鞘翅目昆虫的特征
- 鳞翅目
识记:鳞翅目昆虫的特征
- 膜翅目
识记:膜翅目昆虫的特征
- 双翅目
识记:双翅目昆虫的特征
第十节 脉翅目
识记:脉翅目昆虫的特征
第十一节 缨翅目
识记:缨翅目昆虫的特征
第十二节 蛛形纲蜱螨目或螨目
识记:螨目动物的特征。
第六章 昆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气象因子、食物因子
一般:土壤环境、 天敌因子、 化学因子、 群落生态的基本概念及人类活动对害虫的影响。
第一节 气象因子
重点:有效积温概念
理解:气象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气象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等。
温度是影响昆虫最明显和最容易观测的一个因子。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体温基本取决于环境温度,所以环境温度对昆虫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有效温区:昆虫对温度有一个适宜范围,称为有效温区,一般8-40度左右。
发育起点:有效温区的下限称为发育起点一般为8-15度。
高温临界:有效温区的上限称为高温临界(35-45℃)。
最适温区:有效温区内有一个对昆虫生命活动最适合的温度范围称为最适温区(20-30℃)。
有效积温:昆虫在有效温区内,其发育速度与温度的上升成正比,昆虫完成某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温度的积累,这个积累值称有效积温。昆虫发育所经过的时间与该时间内温度乖积,是一个常数的法则,称有效积温法则,积温的单位用“日度”来表示。即: K=N(T-C)
上式中,K-积温常数 N-发育天数 T-观察的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发育速度:V=1/N 昆虫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可通过该公式计算。
第二节 土壤环境
一般: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理解: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的类型、温度、含水量、酸碱度对土生昆虫的生活状况有直接影响。
第三节 天敌因子
一般:天敌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理解:天敌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的天敌主要包括三类: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有益的动物如:鸟类、蛙类等。
- 群落生态的基本概念
一般:群落生态的基本概念
理解:群落生态的基本概念
第五节 人类活动对害虫的影响
一般:人类活动对害虫的影响
理解:人类活动对害虫的影响
第七章 害虫调查及预测预报
重点:害虫调查方法及田间分布型
一般:害虫预测预报
- 害虫田间调查统计
重点:害虫田间调查统计
理解:害虫田间调查统计方法
- 害虫预测预报
重点:害虫预测预报
理解:害虫预测预报内容及方法
- 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新技术
一般: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新技术
理解: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新技术
第八章 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
重点: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
一般:主要杀虫剂的性能与用法
理解: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
- 植物检疫
一般:植物检疫
理解:植物检疫的作用
- 农业防治法
一般:农业防治法
理解:农业防治法的作用
- 生物防治法
一般:生物防治法
理解:生物防治法的作用
- 物理机械防治法
一般:物理机械防治法
理解:生物防治法的作用与主要内容
- 化学防治法
重点:化学防治法的优点与缺点
理解:化学防治法的优点与缺点
- 主要杀虫剂的性能与用法
一般:主要杀虫剂的性能与用法
理解:主要杀虫剂的性能与用法
第二篇 植物害虫
第九章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重点:菜蚜类 菜粉蝶 菜蛾 甘蓝夜蛾
一般: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黄条跳甲 猿叶虫 菜蝽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章 茄科蔬菜害虫
重点:棉铃虫、温室白粉虱
一般: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叶蝉类、茶黄螨、烟青虫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一章 豆科蔬菜害虫
一般:豇豆荚螟、苜蓿夜蛾、白条芜菁、豌豆潜叶蝇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二章 葫芦科蔬菜害虫
一般:守瓜类、瓜蚜、棉红蜘蛛、瓜亮蓟马、美洲斑潜蝇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三章 地下害虫
一般:地老虎类、蛴螬类、蝼蛄类、地蛆类、蛞蝓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四章 苹果害虫
重点:桃小食心虫、卷叶蛾类、金龟子类
一般:苹小食心虫、白小食心虫、螨类、蚜虫类、潜叶蛾类、刺蛾类、李枯叶蛾、苹果小吉丁虫、苹枝天牛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五章 梨树害虫
重点: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天幕毛虫
一般:梨大食心虫、梨茎蜂、梨二叉蚜、梨木虱、梨圆蚧、梨网蝽、
梨瘿华蛾、梨尺蠖、金缘吉丁虫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六章 桃、李、杏害虫
重点:桃蛀螟 桃蚜虫、桃红颈天牛
一般:桃天蛾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第十七章 枣、柿、核桃、葡萄害虫
一般:枣尺蠖、枣粘虫、枣龟蜡蚧、柿蒂虫、草履蚧、核桃举肢蛾
芳香木蠹蛾、斑衣蜡蝉、葡萄天蛾
第十七章 主要农作物害虫
重点:东亚飞蝗、黏虫、玉米螟、二化螟、稻飞虱类、
一般:稻蝗、小麦浆虫、麦蚜类、稻叶蝉类、稻纵卷叶螟、稻水象甲
识记:形态特征
理解:生活习性
应用:综合防治
参考教材
1 农业昆虫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
2蔬菜昆虫学 沈阳农学院主编 1997年印刷
3果树昆虫学 北京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福建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等四校合编 1999年印刷
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3次印刷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