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并合理、有效的配置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一、
欲望(wants):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
稀缺性(scarcity)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生产、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也是有限的,这种经济资源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称为稀缺性。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的出发点,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并通过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叠加,研究单个行业、单个市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变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独立的考察出发点,研究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等全局性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总量;主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运用总量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实证经济学
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是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二)规范经济学
规范分析是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1.实证分析总是企图摆脱和排斥价值判断,而规范分析总是与一定的价值判断相结合。
2.实证分析是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分析的命题具有客观性,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规范分析不具有客观性,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均衡分析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相互抗衡的力量势均力敌,使体系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分析就是在假定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考察体系达到均衡时所出现的状态以及实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是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所需条件的分析方法。
2.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考察经济体系或比较原有的已知条件变化后均衡状态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
3.动态分析是一种考察经济体系的实际发展和变化过程,分析经济体系中有关经济变量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分析方法。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一)需求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二)需求的表示
1.需求表:表示一种商品各种可能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2.需求曲线:描述某一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一)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消费者的偏好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5.消费者预期
6.政府的政策
(二)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表示在特定的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记作:
Qd =f(T,I,P,Pi,E,……)
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于是,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Qd =f(P) 如: Qd =1000-0.5P
三、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1.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个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在需求曲线上是指某一点的横坐标。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2.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是指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的概念
(一)供给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二)供给的表示
1.供给表: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数字序列表。
2.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一)影响供给的因素
1.生产技术水平
2.商品自身的价格
3.生产要素价格
4.其他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6.其他如气候、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时间因素和新厂商的进入等也影响供给。
(二)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供给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记作:
Qs =g(A,P,Pf, Pa, Pb,……)
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供给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于是,供给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Qs =f(P) 如: Qs =-200+50P
三、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1.供给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化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
第三节 市场均衡
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成为市场初清状态。
均衡价格的决定可用代数式表示:
Qd=f(P)
Qs=g(p)
Qd=Qs
二、市场均衡的变动
供求规律:
1.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供给可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但均衡数量的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可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但均衡数量减少。
2.在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和数量同时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和数量同时减少。
3.当供需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4.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三、价格管制
1.支持价格
(1)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一产品的生产而对该产品的价格规定的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2)应用
2.限制价格
(1)限制价格又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的市场定价过高而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2)应用
第四节 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含义
弹性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对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大小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即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变化率之比来表示:
对于经济变量微小的变化,弹性系数可以表示为: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
3.需求的价格的弧弹性的五种类型:
(1)Ed = 0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么变动,需求量不变
(2)Ed = ∞需求弹性为无穷大,既定价格水平上需求量无限
(3)Ed = 1需求单位弹性
(4)Ed < 1需求缺乏弹性
(5)Ed > 1需求富有弹性
4.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的点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中点以下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小于1,为缺乏弹性;中点以上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随着线性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由中点向上不断提高,需求点弹性的值不断增大,当需求曲线与纵轴相交时,其点弹性的值变为无穷大;随着线性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由中点向下不断降低,需求点弹性的值不断减少,当需求曲线与横轴相交时,其点弹性的值下降为零。
5.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
(1)需求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3)需求是单位弹性时,价格变化,总收益不变
(4)需求弹性为零时,总收益同比例于价格下降而减少,同比例于价格上涨而增加
(5)需求弹性无穷大时,在既定价格下,总收益可通过增加销量而无限增加
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
(1)商品的需求程度
(2)商品的可替代性
(3)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5)时间的长短
(6)其他
三、其他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收入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时是需求量的变化率与相应的收入变化率的比值。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为:
2.需求收入弹性的三种情况
需求收入弹性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即em>1,该商品为奢侈品;
(2)需求的收入弹性在0与1之间,即0<em<1,该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3)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0,即em<0,为低档商品。
3.需求收入弹性理论的应用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需求的交叉弹性公式为:
4.供给价格弹性分类
(1)供给完全无弹性,弹性系数等于0
(2)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弹性系数趋于无穷
(3)供给缺乏弹性,弹性系数小于1
(4)供给富有弹性,弹性系数大于1
(5)供给为单位弹性,弹性系数等于1
5.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考察时间的长短
(2)生产产品成本变化
(3)生产规模
(4)生产周期
(5)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
(6)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
第一节 效用理论概述
一、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到的满足。
二、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这是以每个人能够说出每件商品的效用为假设前提。
2.序数效用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3.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而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
一、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TU,Total Utility)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总的满足。
2.边际效用(MU,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中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含义: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其总效用在一定范围内虽然是增加的,但边际效用最终将趋向下降。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微观经济学研究边际效用为正的情况。
三、消费者均衡
1.效用论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均衡问题,即在边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用既定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在既定收入与商品价格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n种商品,P1、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价格,λ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以X1、X2···X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数量,MU1、MU2···MUn分别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则上述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四、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为了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的愿意支付的数额和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偏好
(1)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2)偏好的假定
①偏好的完备性
②偏好的传递性
③偏好的不饱和性
二、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不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由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构成的坐标图,称为无差异曲线图。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大,而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小
(2)无差异曲线图中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率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表示在保持消费者同等满足水平和效用水平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造成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则是在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几何意义上讲,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三、预算线
四、消费者的均衡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关系
第一,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1相交与C、D两点。这两点虽代表着一定的满足程度,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消费者支出允许的范围内所获取的最大的效用水平,因C、D移动到E点,可以在新的、更高的满足水平上进行消费。
第二,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3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虽然此时有较高的满足水平的存在,但对消费者来说已经超越其财力的许可。
第三,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2相切于E点。E点同时在预算线AB及无差异曲线I2上,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用现有的收入可以买到的,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水平的满足。显然,只要E点沿着预算线偏离原来的位置,它所代表的满足程度都将低于I2水平。因此,切点E是在收入为一定的条件下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此时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于是,(3.6)式与基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3.4)式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虽然基数效用论者和序数效用论者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以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然而,二者由各自分析所得出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结论是相同的。
五、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1.收入消费曲线表示一条在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2.收入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量与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为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E.恩格尔曾专门研究过消费者的收入与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故收入需求曲线又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3.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由于商品的性质不同,恩格尔曲线的形状也不同。一般来说高档品和大部分工业品其需求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因此恩格尔曲线是缓慢的向右上方倾斜;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恩格尔曲线陡峭的向左上方倾斜。
六、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
1.价格消费曲线是表示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不变时,在不同的价格下可以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均衡组合的轨迹。
2.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与基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特征。序数效用论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序数效用论者的分析同样表明:购买商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实际收入水平变化会引起效用水平的变化;一种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1.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在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2.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总效应:某商品价格变化的总效应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总变动。
总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之间的关系是,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4.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低档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6.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经济学上,人们把随着价格提高需求量反而会增加的那些低档品称为吉芬商品。由于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因此,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章 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第一节 企业
一、企业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购买或雇用生产要素并将之组织起来生产产品或劳务的经济组织。目前常见的厂商组织形式有单人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
二、企业的目标
1.利润最大化
2.其他目标
(1)销售收益最大化
(2)增长最大化
第二节 生产函数第一节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与产品或劳务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其公式:
Q=f(X1,X2……Xn)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X1,X2……Xn)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
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量,则生产函数简写为:
Q=f (L,K)
二、短期和长期
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是否能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1)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随着MPL的逐步增加,TPL以递增的速度增加;随着MPL的逐步减少,TPL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2)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
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3)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即是该点对应的平均产量值;总产量曲线的点与原点的连线和总产量曲线相切时,则该点对应的要素的平均产量最大。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在固定投入不变时,随着一个企业所用的可变投入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增加到一定点后最终会趋于递减。
2.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有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3)边际产量递减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
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生产的三阶段
第I阶段:APL产量递增阶段,即APL 从0增到其最大值点
第II阶段: APL产量递减,但MPL仍大于零。
第III阶段: APL产量继续下降, MPL为负值,TPL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第II阶段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
(一)定义
它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以常数Q0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
Q=f(K,L)= Q0
(二)特征
1.离原点越远的等到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越低
2.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条等产量不相交
3.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倾斜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
(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技术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LK),是指厂商为了保持产量水平不变,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其公式为: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递减,即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曲线必然凸向原点。
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的适当比例,即要素之间替代是有限的。
二、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的成本(等量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到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的组合。其公式: C=w•L+r•K
三、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在生产的经济区域内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生产都是可行的,但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组合。这个最佳组合点就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在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即MPL/ MPK = w/r
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MPL/w= MPK/r
它表明:当生产者花费在各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即在既定的产量目标下使成本最小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使产量最大。
如果投入要素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的公式为:MP1 /P1 = MP2 /P2 =·····= MPn /Pn
第四节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变动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规模报酬有三种类型:
第一,规模报酬递增。若产量增长率快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对于生产函数Q=f(L,K)而言,f(λL,λK ) > λf(L,K)
第二,规模报酬固定。若产量增长率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固定。f(λL,λK )=λf(L,K)
第三,规模报酬递减。若产量增长率慢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f(λL,λK ) < λf(L,K)。
一般来说,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得阶段,这个阶段可能会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第五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成本的有关概念
一、
(一)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的是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该资源用于另一最佳用途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
机会成本以资源用途的多样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自由流动为前提。
(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1.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隐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或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投入物的价值。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1.私人成本:是由他本人承担的成本。
2.社会成本:是个人活动由整个社会承担的成本。
二、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产量与生产这一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 成本函数可表示为: C=C(Q)
三、短期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函数反映了短期内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内,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相应的短期中的成本就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二者之和为短期总成本。
1.短期总成本ST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STFC和变动成本STVC。公式为: STC=STFC+STVC
2.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不随产量水平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即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3.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随产量水平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公式为:STVC=STVC(Q)
4.短期平均总成本(S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包括短期平均固定成本AFC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AVC。公式为:SAC=STC/Q=SAFC+SAVC
5.短期平均不变成本(SAF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公式为:SAFC=STFC/Q
6.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V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公式为:SAVC =STVC/Q
7.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公式为:SMC= △ STC/ △Q;
SMC =dSTC/dQ=dSTVC/dQ
(二)短期成本曲线综合图
从各种成本曲线图形上看,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曲线,呈U形,边际成本曲线先后通过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变动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各种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1. STC,STVC与SMC曲线之间的关系
SMC是STC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同时也是STV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在SMC的递减阶段,STC、STVC以一个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在SMC的递增阶段,STC、STVC以一个递增的速度在增加。
2. STC与SAC曲线之间的关系:
SAC是STC曲线上所有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的轨迹。(STVC与SAVC之间, TFC与AFC之间均同理)
3.SMC曲线与AVC曲线、 SAC曲线之间的关系
(1)当SMC小于SAVC、SAC时, SAVC、SAC递减;
(2)当SMC大于SAVC、SAC时, SAVC、SAC递增;
(3)当SMC等于SAVC、SAC时, SAVC、SAC达到最小值,即SMC曲线先后分别穿过SAVC曲线、SAC曲线的最低点。
第六节 长期成本函数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没有固定与可变之分,长期成本中只有长期总成本LTC、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边际成本LMC三部分。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特点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的曲线。表明:随产量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即随产量增加,规模收益递增,平均成本减少;而后随产量增加,规模收益递减,平均成本增加。与短期平均成本相同。
3.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其公式为:LMC=△LTC/△Q
当△Q趋于无穷小时,LMC=dLTC/dQ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